隨著國家指導方針的傾斜,和國內大經濟環境的變化,各類企業逐步從實業建設投向資本運作。當然,靠資本盈利必定比實業快速得多,但為何其失敗比例如此之大,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約了海外并購的成功率?
一、金蟬脫殼。指收購標的企業將人力資源、管理團隊、客戶合約、技術專利等較難在財務數據中反應出來的重要資源,悄悄轉出,使收購公司買到的僅是一個空殼。
二、贏家詛咒和協同陷阱。收購方在競價過程中,由于高估市場,或者同對手的不理性競標,很可能以高出實際的價格收購。結果是市場整合后并不能達到預期,甚至整合失敗。
三、沉迷過往,某些企業在海外并購中只看到了大品牌的輝煌過去,卻忽略了其未來發展潛力的評估。
四、當地政府部門的批復。對于國外的很多大型企業、國資企業、上市企業、制造企業、資源類企業等,一般需要中國政府和外國政府的雙方審批。
五、報表陷阱。財務報表是并購過程中首要的信息來源和價值判斷依據,但并不能全面披露所有重大信息。并購方如不能夠及時對一些重大事項給予足夠的關注,將直接影響并購工作的展開,提高并購成本,甚至引發財務與法律的糾紛、并購融資的安排和整合的進程。
六、公共危機。海外并購,特別是對目標企業的整體收購,常常會伴隨著資產重組和配置,因此也牽扯到目標企業員工的去留問題。除此之外,環境污染、品牌更換等都可能引起當地居民的反對。最好的做法就是聘請當地的公關咨詢公司和專家來解決。
七、客戶流失。并購過程中存在著標的公司原有客戶,自發地,或與目標企業約定之下有目的地的,與目標企業解除業務合同的風險。此外還包括供應商、合作伙伴在內的重要資源,都存在流失風險。
江陰華東水處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