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治理、生態修復……這些城鄉發展新理念,給建筑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更多機遇。江蘇維也維山生態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全面完善裝配式建筑科研、設計、生產、施工全產業鏈布局,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不少創新成果開始涌現;其中,公司的生態護坡、海綿城市生產線的年生產能力達到8萬立方米,居全國領先水平。
造邊坡如同“搭積木”
生態護坡順應了人與自然共生的要求,最早發端于日本,近些年引入我國后,受到各方矚目。
江蘇維也維山生態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姜邦成介紹,生態護坡是綜合工程力學、土壤學、生態學和植物學,對河道、山體、道路兩側的邊坡進行支護,形成既能穩定邊坡,又能恢復自然生態的護坡方式。
相比之下,重力式擋墻、扶壁式擋墻等傳統的邊坡工程,主要是強調其強度功效,卻往往忽視了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江蘇維也維山生態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位于鹽城,是江蘇省目前規模較大的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基地。記者在維也維山公司廠區看到,其生態護坡系列產品,由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混凝土預制構件組成,分為階梯式、箱式、魚巢式、植草式、抗震式等,所有產品均采用可動性連接,可以進行多種組裝方式,建造邊坡如同“搭積木”。
河道生態恢復
近年來,不少城市對黑臭水體進行深化治理后,需要重塑河道。若采用砌石及澆筑混凝土固化的“銅墻鐵底”形式,雖然減少了河水滲透和流失,但不利于河流的生態功能恢復。
多措并舉修復水生態,具有現實意義。江蘇維也維山生態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魚巢式+植草式+平鋪式”裝配式生態護坡,只見渠岸綠植茂盛、渠水碧綠清澈。
最底層為魚巢式護坡,混凝土預制塊內部為敞開式設計,便于水生動植物的生長,增強了水體自凈能力;中間為植草式護坡,錯牙擺放進行綠植覆蓋,與魚巢式護坡搭配使用;頂層為平鋪式護坡,大面積綠植預留,加上裝配式建筑新工藝,建成后的整體觀感和使用功能俱佳。
期盼規模優勢
國家對水體治理、生態修復提出了明確要求,也是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力的重要方向。江蘇維也維山生態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全面鋪開裝配式建筑產業布局,在省內擁有PC構件生產線、輕鋼生產線等31條預制構件生產線,產品線覆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生態護坡、海綿城市構件等。
生態護坡本身,由于產品為預制構件,到現場直接“搭積木”式安裝,配合機械化施工可以大幅縮短施工周期;同時,預制構件實行工業化生產,體量較大、耐腐蝕程度高,既有柔性生態質感,又能實現護坡擋土、防水流沖刷的多重功能。
不過,生態護坡產品在沒有形成規模化應用優勢的情況下,相比傳統的人工種草護坡、土工網墊植草護坡、砌石骨架植草護坡等工藝技術,工程造價略高,存在發展瓶頸。
業內人士表示,裝配式建筑的批量化、工業化優勢,一定要形成規模后才能體現。建議各地一方面加強生態護坡項目的試點示范,形成帶動作用;另一方面,探索生態學原理,繼續提升邊坡防護技術。
生態修復的1.0階段是綠化美化,適時、適地利用自然地貌結合人工輔助造景營建綠色走廊,實現公路建設、使用和養護可持續發展;2.0階段是植被恢復,以“生態防護第一、景觀第二”為原則,尊重生態系統和植物的自然規律,恢復破壞的自然植被,充分發揮植物的生態防護功能;3.0階段是生態優先,強調不是簡單的公路生態化,而是將公路工程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進行統籌考慮,將生態貫穿公路規劃、建設、運營的全過程,注重公路生態系統單元良好的自我修復,并以維系其自身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為目標。
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我司深入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狠抓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土地整治與土壤修復利用、流域水環境保護和治理等工程,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