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當時,凡客風頭正盛,2007年底成立,2008年銷售額為1億,2009年為5億,2010年一下飆到20億,同比增長300%,僅位列京東、卓越亞馬遜、當當網之后,坐上電商行業第四把交椅。
凡客最初的模式很簡單,對標的是一家名為PPG的服裝網絡直銷公司,這一模式正好切中了當時碎片化的國內服裝市場。
線下渠道大部分只能造就區域品牌,而電商的發展則很可能催生超級品牌集群企業,凡客的誕生正迎合了這一機遇。
可謂后來者居上,凡客最早打出的29塊錢T-shirt、49塊錢帆布鞋、Polo衫等,以高質低價快速虜獲大眾的心,加之配備全場包郵、24小時客服、30天退換貨等服務,迅速打造出好口碑。
2010年,“凡客體”在網絡上掀起了一場全民狂歡,互聯網門戶、搜索引擎等線上渠道,凡客的廣告無處不在,它想用相對廉價的互聯網,抵消線下媒體成本,并獲得慢慢遷移到互聯網上的文藝青年。
到2011年7月,凡客已經先后完成了七輪融資,估值最高時達到32億美元,一度要赴美上市。
但就是從100億元的目標開始,凡客開始迷失,走下神壇。
在流行被引爆之后,瘋狂擴大品類,是凡客走錯的第一步。
為達百億目標,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擴大購買人群;二是擴大產品品類。巨額的廣告投放和數百款T恤,已經展現了凡客在擴大購買人群上的“努力”,但要快速見效,第二條路不可錯過。
為了沖擊銷量,凡客選擇瘋狂擴大品類。除了襯衫、T恤等自營商品外,引入第三方產品,甚至賣起了跟服裝完全不搭邊的拖把、菜刀、鑷子、電飯鍋……凡客的SKU曾一度增加至20萬個,頻道擴充到500多個,網友戲稱:除了汽車啥都能買到。
其實,增加品類并不一定走不通,京東也是逐漸從3C拓展到圖書、百貨等品類。但凡客仗打得太急,急速擴張的品類,并沒有為產品打磨、質量把控、生產線遴選,提供充分的時間。
一方面,“貼牌就賣”的瘋狂使凡客變成了雜貨攤,衣服質量越來越差,顧客漸漸遠離。另一方面,極速擴張的品類非但沒有帶來預想中的銷售增長,反而形成了巨大的庫存積壓。
2010年6月,凡客總庫存為1.98億元。而到2011年末,凡客的情況糟糕到有超過14億元的庫存,堆在全國各地38個倉庫里,在它面前,還有一份總虧損近6億元的年末報表,100億元的銷售目標也只完成1/3。
凡客庫存積壓最嚴重的時高達20億元,當時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橋段,說陳年清空了整整一層辦公樓,專門用來擺放公司積壓的服裝庫存。
而當他想從這些堆積如山的衣服中,找到一件能夠拿得出手的襯衫時,轉了幾圈都找不到一件令人滿意的成品。